发展“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的夜间经济还存在消费内容丰富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 照明设备配套和综合管理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 丰富供给,尤其是加强创新服务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供给,出台相应政策和服务,引导夜间经济进一步发展。
1、丰富业态供给,培育夜间经济服务消费新亮点
①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
引入市场化手段,供给 端发力创新服务、创新业态,推动市级文旅项目,增加夜景灯光秀、夜游、夜演、夜读等迎合且引领群众消费方向的夜经济项目供给,打造一批常态化、特色化的“夜上海”特色体验活动。每年特定时段打造“夜上海节”,联动多种业态,串联重点 地标,塑造上海夜间消费节庆活动。在重点区域试行娱乐场所通宵营业,增加夜间消费供给。
②发掘特色资源,培育消 费新热点。
引导各区深挖特色产品、特色市集、演艺节事等内容资源,盘活各类场馆、旅游景区等载体资源,引入文旅类、电竞赛会、演艺服务等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标杆项目和文化 IP。
③聚焦重点区域出台鼓励政策,为业态创新提供条件。
加快重点区域各类剧院、小型现场演出 Live House等音乐演出场馆、画廊、体育竞技场馆等载体的建设,为商文旅业态融合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2、加强规划引导,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消费场所
依托本市新一轮商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优化完善城市整体夜间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促进本市夜间经济地标从点、线发展向块、圈、带状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依托品牌化、标志性商旅文体项目,塑造大型夜间消费活动 IP。
① 用灯光打造夜生活地标商圈
。
打造代表上海最顶尖商业发展水平、展现独 特海派文化魅力的世界级夜生活地标商圈。
② 打造“一街一主题”的特色夜生活街区。
市区结合历史文化遗存活化等 重点载体项目和浦江两岸滨江沿线开发,打造“滨江夜间经 济活力带”,郊区结合历史文化名镇、产业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等打造商文旅融合的夜间经济特色街区。
③ 打造社区夜生活消费空间。
④ 突出夜间经济发展与社区环境的相容性,引入社区居民安居乐活所需的消费业态,鼓励发展集文化、娱乐、服务于一体,兼具阅览室、微剧场、讲堂、教室、亲子活动等复合功能的夜生活共享空间。
3、优化政府服务,完善城市夜间服务运维体系
①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各区域、各部门加强协同管理, 联合设立跨区域夜间联席会议,促进公安、城管、市场监管 等部门信息互联、经验分享,针对垃圾分类处理收运处置、户外广告设置、流动摊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配送补货车辆管理等出台实施指导细则,探索夜间经济经营场所活动审批“一网通办”、“一口受理”。
②加强夜间经济综合配套 保障。
利用客流大数据分析,在夜生活集聚区完善网约车出 租车候车点,精准调整公共交通运营路线和时间,扩容路边停车位,构建智慧、错峰、共享停车体系。保障夜间出行安全。开设夜间生活服务网站和夜间安全巡逻站点,提供一站式指南服务和安全保障。三是加强宣传推广。积极与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通过与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热门电竞赛事、热门影视综艺节目合作,扩大夜间经济知名度与影响力,将夜生活集聚区打造成为网红打卡景点。
4、加强行业自治,推动夜间经济有序发展
①支持成立夜间经济行业自治协会。
借鉴国际主要消费城市夜市行业协会、酒吧业协会等经验,支持成立上海市夜间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和重点夜生活集聚区的行业自治管理组织,在夜间治安、噪音管控、交通拥堵等夜间治理的重点领域,推出精细化的软性管控,建立起商户、业主、管理部门间的长效协调及自下而上的沟通反馈机制。
②建立夜间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利用大数据手段,联合各行业组织研究建立上海夜间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成立夜间经济数据监测中心,为城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③定期发布夜间经济发展报告。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